近幾年,隨著傳統工業城市的轉型升級,工業遺產的改造與利用,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而發展旅游是工業遺產實現其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在南粵名山、國家5A景區西樵山下,有一間建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工廠,也是珠三角唯一的一家繅絲廠,工廠借研學旅行發展的機遇,建成了廣東首個蠶桑絲織技藝研學基地,在8月16日正式開業。
省內400多家旅行社、研學機構力推蠶桑研學基地
8月16日上午,南海絲廠的蠶桑絲織研學基地正式舉行開業與掛牌儀式,來自廣東省研學旅行協會及400多家旅行社、研學機構相關負責人齊聚西樵山下,在有廣東蠶桑絲織業活化石之稱的南海絲廠一起見證研學基地的誕生。
在開業儀式上,廣東省研學旅游協會授予南海絲廠常務理事單位稱號,佛山市級蠶桑絲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授蠶桑絲織傳承所的牌匾給研學基地,河北天康三蘇土布授牌南海絲廠為廣東土布傳承研學傳承基地,省內6家專門從事研學旅行的旅行社將南海絲廠納為定點旅游單位。
在開幕式上,8名美麗的紡織女工跳起了《芳華》,用舞蹈詮譯著幾千年來,一代代的織女將最美麗的年華送給了中國的蠶桑紡織產業發展。她們還以《夢江南》為背景,在舞臺上秀起了絲綢時裝秀,窈窕的身材穿上南國絲綢,在油紙傘下說著嶺南水鄉的蠶事。絲廠研學基地的老師們將仿清代的足踏繅絲機、仿唐代的織布機搬上舞臺,現場展示研學基地的繅絲、織布、拓染、蠶繭公仔等課程。
纖纖玉指柔且和,香鉤蠶繭繅生絲。古老的繅絲變為學生研學的課程;一塊砧板、一把小錘子、一塊紗巾重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染整技藝;一個潔白的蠶繭竟然化身為文創旅游產品,成為了孩子們喜歡的公仔;一個小小的蠶繭竟然可以在上面作畫,畫出各種臉譜。各個研學課程讓觀眾們眼界大開,拍手稱絕。
廣東一家專門做研學旅游的旅行社負責人談到,中國傳蠶桑絲織技藝在2009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壗z技藝同樣也是佛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絲廠利用這項文化與技藝開設了廣東首個蠶桑絲織技藝研學基地,可以說是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傳統技藝醒過來,能夠讓學生們真正了解到中國歷史悠久的蠶桑文化,傳承凝結著中國老百姓智慧的絲織技藝,進一步了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領略到蠶桑絲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真正達到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的研學目的。
據悉,各旅行社與研學機構還專門推出了嶺南文化研學旅游線路,包括了漁耕粵韻旅游文化園、南海博物館、黃飛鴻獅藝武術館、陳啟沅紀念館、西樵山白云洞、西樵大餅旅游工廠、松塘古村,涵蓋了南學、南紗、南武、南獅、南食等嶺南文化的核心。
南海絲廠是嶺南蠶桑絲織技藝發展的活化石
建于1966年的南海絲廠是珠三角最后一家繅絲廠,被稱為嶺南蠶桑絲織產業發展的活化石。走進工廠可以看到,近60年歷史的老廠房仍然保存完好,整體風格設計上保留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時代的標志和特色。蠶繭煮熟的味道撲鼻而來,讓人重回那個千家萬戶養蠶織布、織機嘰嘰復唧唧的年代。
走進繅絲車間,一群“現代織女”正在忙碌著,纖纖玉手抽蠶絲,一粒粒潔白的蠶繭經過她們的手變成一捆捆真絲。整個車間分為混繭選繭、煮繭、索理緒、繅絲、復搖、檢測、打包入倉等小車間,完整地保留了整個繅絲工序。
繅絲車間“織女”最多,每條生產線的兩邊,都有一名“織女”在“抽絲”,機器用小掃把將絲頭找出來,然后自動流到流水線上的繅絲機下,穿過瓷眼,纏在小?上。每條繅絲生產線都有多名“織女”在巡回操控。在生產車間,“織女”們還保留傳統的用牙齒咬斷蠶絲的習慣。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之一。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
下一篇:南國書香節8月16日開幕